講者:程曉文 副教授 (賓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
時間: 2021年9月17日 9:00-11:00 主持人:陳韻如 助研究員 (中研院史語所) 摘要: 本書結合醫療史、宗教史及文學研究的材料和方法,試圖對性別、性與身體史的研究提出新課題。研究對象為六朝至宋元間醫書、佛道教傳記、文 人筆記和其他多樣史料中關於獨身、無法結婚、或不與丈夫同房的婦女的記載(但不包括寡婦,原因會在演講中解釋),並著重於宋元時期的發展 和變化。本書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討論醫書、房中書和道教文獻中對「無夫之婦」和婦人鬼交的解釋與療法。本研究發現,將婦女「獨陰無 陽」的狀態、其「慾心」、及其生育功能結合的醫療論述乃宋代的新產物,且在宋代醫學著作中亦屬少數。此新論述與理學對「欲」的討論相關, 得出的結論卻與理學家的家庭倫理相悖。醫書多以氣血虛衰之婦女較易與鬼交通,少論及慾望;房中書則以陰陽不交、情慾深重為鬼交病因之一; 道教文獻則多以鬼交為不善修道者的尋常之事,像睡覺流口水一樣的平常。由此我們可以探討究竟什麼是健康、什麼是病,以及用現代醫療史、醫 療社會學的思考框架來研究古代醫療史的不足之處。 第二部分追溯六朝至唐宋筆記中關於婦女「魅病」的敘述,分析其症狀和療法。自六朝以來民間對婦女魅病已有一組既定概念,此概念的核心在於 令丈夫難以親近的女性身體對父系家庭制度所造成的不便。中唐以後的敘事開始強調婦女對自身經驗的陳述。敘事者仍多為男性和士人階層,但宋 代筆記如《夷堅志》中常有支離破碎的內容、真相不明、和充滿不確定感的敘事,傳達出「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的訊息,突顯對他人或自身某些經驗的認知侷限。 第三部分分析佛道教傳記和筆記中,出家或在家中另闢靜室修道的婦女。一方面分析他們與一般婦女截然不同的性別化身份,突顯過去二元化性別 分析的侷限,並據此重探「轉女身」、「大丈夫」等議題。另一方面,分析不婚男性和不婚女性的不同處境,強調獨身女性的文化獨特性、以及他 們在社會上難以定義的身份。 ※該場線上演講需要報名,限90名與會者,報名連結:https://reurl.cc/eEo8NR ※主辨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科技部計畫「臺德(DE)國合計畫-醫藥文化的物質性:介於歐洲與東亞之間」 ※圖片說明: The cover of Divine, Demonic, and Disordered: Women Without Men in Song Dynasty China |
|
中研院史語所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新書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