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新興主題研究計畫

計劃緣起

自有生民以來,人類即飽受各種疾病的侵恣一直到現代,我們也從未停止和疾病搏鬥。疾病可說已成為人類歷史和文明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瑞典的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就曾說:「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的確,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疾病(尤其是大規模的流行病)可說不時衝擊著各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的促成其政治、經濟、宗教、 科技和文化的變遷。醫學的發展便是其中比較明顯的一項。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文明 的發展與社會的種種變動(如:對生態環境的開發或破壞、因自然情境或人為因素所造成 的饑荒、大規模的人口移徙、都市文明的發展、戰爭等),有時也會成為人類本身致病的 要因。 近半世紀以來,歐美學者根據其自身的歷史經驗所做的研究,可說已經很清楚的揭示了疾病與人類文明之間緊密與互動的關係,也證明了疾病史與醫療史研究是整體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反觀中國學者在這個領域的成績,雖然不是一片空白,但是,除了極少的學者如胡厚宣 、余巖、范行準等曾致力於「疾病史」的研究之外,中國大陸的學者大多只著眼於中國傳統醫學史(尤其是集中於少數醫學作品和醫家)的研究,很少有人從文化史或社會史的角度加以考察。至於台灣地區的研究成果,雖然研究的視野比較寬闊,視角也較為多樣,但在數量上,略嫌貧乏。 為了墾拓中國史(和臺灣史)研究的新領域,也為了使我們的歷史經驗成為人類整體歷史的一部分,本所若干同仁乃於1992年夏天共同籌組【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並邀約所內外同道參與活動,舉行討論月會,所探討的主要課題包括:
(1)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
(2)醫家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
(3)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家族史;
(4)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
(5)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
  1. 長期累積研究資料和文獻,並透過大小型的研討會、及出版刊 物,使本所成為這個領域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
  2. 整合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學者,共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豐富我們對於歷史以及人類社會的知識。
為了達成這兩個目標,近期內,除了繼續舉辦持續了五年之久的討論月會 、進行資料整理之外,我們覺得可以從【疾病、醫療與文化】小組成立的第五年(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起,展開一系列的主題研究,我們首先擇定的主題是:「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此外,我們並且已經在1997年6月召開一次較大型的國際會議,提出若干我們所關心的課題,邀請其他地區的學者一起來探索,並使國際學術界知道我們這個研究小組的存在與具體成就。

1997.7-2000.6 新興主題計畫「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

儘管「西醫」在現代的中國和臺灣社會中已成為醫療體系的主流,但是,「中醫」(或「漢醫」)仍然佔有一席之地,而所謂的「民俗療法」和「儀式療法」也不曾完全滅絕。面對這樣的一種現代情境,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涇渭分明的醫療傳統是如何形成?它們如何在中國和臺灣社會中發展?彼此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中國和臺灣社會又何以會匯聚、兼容這許多不同的醫療傳統?

對於上述這些問題,我們相信,不僅會讓從事實際醫療的工作者、醫學知識的研究者、和負責公共衛生以及醫療行政的主事者,急切的想獲得解答,也會使一般的歷史學者感到好奇。我們認為,若能釐清這些問題,不僅可以促進分屬不同傳統的醫療者彼此之間的溝通和瞭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充分的掌握和運用既有的醫療資源,以增進整體社會的和樂與健康,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原為亂碼)中國人曾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回應疾病的挑戰。這也就是我們探索「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這個課題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所在。

2002.1.1-2004.12.31 主題研究計畫「宗教與醫療」

宗教與醫療之間的緊密關係,在當代台灣社會中表現得非常清楚。首先,我們發現,許多宗教團體(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行天宮、朝天宮等)都介入醫院的經營。其次,有一些新興的宗教團體,往往是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法(或是所謂的「氣功」)做為吸引信徒的方法。此外,民眾生病之時,往往求醫也求神,兼用醫藥和宗教療法。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近來才有的、偶然的社會現象?還是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文化習性?宗教與醫療又為什麼會如此緊密相連?

為了解決這樣的困惑,我們勢必要採取歷史學的方法,探索各個宗教在中國社會(包括以漢人為主體的台灣社會)的醫療活動及相關的觀念和信仰。

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聚集研究各個宗教的專家以及醫學史的研究者,針對存在於中國和台灣社會中的傳統信仰(巫覡信仰、民間信仰、術數信仰)、主要的組織性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若干近代的新興宗教,一方面各自進行細緻的個案研究,另一方面則相互對話,進行跨宗教和跨時空的比較研究,期能找出宗教與醫療之間的各種關係模式。

2008.01.01-2010.12.31 主題研究計畫「影像與醫療的歷史」

本計畫以「影像與醫療的歷史」為題,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主要運用圖像、影片等視覺史料,從觀看經驗及其影響入手,探討近四百年來的醫療史發展。

醫療史研究近年來已逐漸脫離名醫偉人的敘述模式以及內外史區隔的觀點,代之而起的重要課題,包括醫療知識的形塑機制、建構過程、傳播管道、說服方式,以及其中各個層面參與者的社群關係和文化行為等,而影像正是探討這類新興課題的利器。醫療發展中的視覺材料,不論是自古以來醫書中臟腑圖,或是近代醫學顯影技術下的各種照片,乃至紀錄疾病及其治療過程的動態畫面等,在其產出的當下便影響著醫療知識的進程與傳播,而在時過境遷之後更成了研究醫療史的重要素材。

本計畫邀集國內八位學者,收集並研究近四百年醫療史中的視覺史料。就性質言,包括傳統醫書、現代醫學研究、乃至醫療新知推廣過程中的各種圖畫、照相、影片等。就空間言,則橫跨東西,包括近代台灣、傳統中國和十九世紀以降的英法。研究者除了針對這些影像的內容和組成形式等項目進行圖像學的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探討這些影像的產製過程、預設觀者、運用情況,及其在醫療知識之形成與演變過程中的重要性,分別從「專家與常民」、「傳統與現代」,以及「本土與國際」等幾個共同關懷的角度切入,深入研討,形成對近代醫療史的整體理解,並為醫療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提供以視覺史料為基礎的新觀點。

2013.01.01-2015.12.31 主題研究計畫「醫學的物質文化-歷史的考察」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醫學擁有極為豐富的物質文化。重要的傳統醫學體系如中醫、吠陀醫學與西方古典醫學都使用多樣的藥材,成分包括動植物、礦物與化合物。現代醫學除了不斷增加的藥物與療法之外,還使用種類繁多的器械、儀器和材料,包括外科器械、試劑、實驗儀器、造影技術與各種診斷儀器 等等。醫學研究也需要各式各樣的材料,包括屍體、檢體、化學藥劑、實驗動物、基因資訊與人體試驗的受試者。其種類不斷擴增,需求也不斷擴大。醫學置 身於材料和人造物所構成的世界,醫療行為與醫學研究脫離不了市場交易,也無法離開禮尚往來的象徵交換。本計畫將研究傳統中國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的物 質文化,分析生產、分配、交換與使用等物質文化重要面向,並探討中藥材、毒物、寄生蟲、奎寧等醫療物的生命史。